短訊及手機新聞 (2016年11月)
三星回收430萬Note 7 環團促處理金屬勿害環境2016年11月01日 星期二
【星島日報報道】捲入電池爆炸風波後,三星宣布回收全球430萬部Note 7電話,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敦促三星在處置該批Note 7時,要找到方法處理大量金屬和稀土元素,避免發生環境災難。 三星目前未公布如何處理大量Note 7,只稱不會重新修理再推出市面,綠色和平促使三星不要只是丟棄,要找到方法回收手機中大量金屬和稀土元素,並對處置方法保持透明。 ...
收市民舉報 通訊辦強調不會撥出預錄訊息電話
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
通訊辦呼籲市民繼續提高警覺,慎防聲稱由通訊辦撥出的欺詐電話,來電的號碼前方帶有「+」號。通訊辦發言人說,再接獲市民舉報表示,過去兩日收到聲稱由通訊辦撥出的欺詐電話,電話以廣東話及普通話播出預錄訊息,聲稱接聽電話的人士違反《電訊條例》,電話服務將被暫停。發言人強調,通訊辦從未撥出這類電話,亦不會向市民撥出任何載有預錄訊息的電話,儘管來電號碼可能假冒為香港的電話號碼,但流動電話所顯示的來電號碼,如果帶有「+」號,即表示有關電話由境外打來。
消委會:手機資料𨍭移損壞 4商戶要求免責2間安排換貨
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
【星島日報報道】手機日新月異,上網硬件要求越來越高,不少市民都要換新機,但每次換機時,舊記憶不想删走要留憑證,就要進行資料𨍭移。消委會去信市面上9間電訊商及電器店查詢服務,發現私隱丶賠償及手機限制均有很大差異,出現損壞時,有部分商戶表明不賠,但有2間表示如新機在該店購買可換機。 ...
部分商戶有手機資料轉移服務 消委會籲市民刪敏感資料
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
消委會去信5間流動電訊商和8間連鎖電器店,其中4間電訊商和5間電器店回覆有提供手機資料轉移服務。其中8間商戶均列明轉移服務不涵蓋某些手機型號、作業系統或太舊版本的作業系統,3間更表明即使手機符合所有要求亦不能保證所有資料能順利轉移。雖然大部分商戶表示有措施保障資料轉移時的私隱問題,例如以自動操作取代人手、顧客可在場監察,但消委會提醒市民,在交出手機前應先刪除敏感資料,例如網上銀行密碼等。
iPhone 6集體自動關機 內地協會要求交代
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
【星島日報報道】內地大批網民近月發起群組,指從經銷商購買的iPhone 6蘋果手機,竟然出現自動關機情況,而且問題層出不窮,包括環境較冷甚至室溫丶系统升級後丶電量降至50%至60%等,聲稱受影響人士達3000人,更向中國消費者協會投訴,協會正式向蘋果公司發信,要求10日內回覆。 ...
律師稱未經同意向來電阻截程式提供他人號碼或違法
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
傳真社報道,「CM Security」、「Truecaller」及「Sync.ME」3款「來電攔截」手機應用程式,涉嫌收集用戶通訊錄並整合成公開資料庫。程式提供號碼反查功能,讓用戶輸入電話號碼後,可以追溯到號碼持有者的身份。報道表示,「Truecaller」的服務條款列明,如果用戶使用反查及來電辨識等功能,公司可能會收集、使用及分享用戶的通訊錄,私隱政策就要求用戶取得聯絡人同意後,才向公司披露他人資料。「Sync.ME」表示,資料庫由公開的聯絡資料、第三方公司及用戶匯集而來,使用條款同樣要求用戶得到聯絡人同意才提供資料。報道引述律師顧問表示,若程式使用者在未經朋友同意下,提供朋友的資料給有關公司作資料庫,與當初收集朋友電話作聯絡的用途有別,已構成新的目的,可能違反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中保障資料的原則。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說,如有合理理由相信有程式違例,公署會調查,又提醒市民,透過程式提供他人資料時,須取得當事人同意。
傳真社:來電阻截程式洩30億號碼包括梁振英等官員
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
傳真社報道,3款「來電攔截」手機應用程式,涉嫌收集用戶通訊錄並整合成公開資料庫,讓用戶追溯電話號碼持有者身份,估計全球約30億個號碼用戶的身份被公開,包括特首梁振英等官員、立法會議員,以及普通市民等。報道指,「CM Security」、「Truecaller」及「Sync.ME」3個程式,提供號碼反查的功能,即是容許用戶輸入號碼,在資料庫中搜尋號碼持有人的名稱。傳真社輸入特首梁振英、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、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等人的手提電話號碼,都能在資料庫追溯到名稱。現屆立法會68名議員及早前被裁定失去議員資格的梁頌恆及游蕙禎中,共有67人能被追溯到名稱。商界人士方面,則有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、康宏金融總裁莊偉忠等,及演藝界的林夕、汪明荃等,均可被追溯到名稱。
專家建議安裝來電攔截程式時留意權限
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
傳真社報道,3款「來電攔截」手機應用程式,涉嫌收集用戶通訊錄並整合成公開資料庫,讓用戶輸入電話號碼後,可以追溯到號碼持有者的身份,估計全球約30億個電話號碼持有人的身份被公開。香港資訊及系統保安專業人員協會顧問龐博文表示,這類程式獲取資料加入數據庫的方式,可分為主動及被動兩種。主動即是具侵略性地讀取用戶通訊錄,用家可在安裝時留意程式權限,如果程式表示要讀取聯絡人資料就要留意,而被動即是要用戶舉報號碼。龐博文說,採用被動方式的程式相對較安全,但速度會較慢,用家需要取捨,另外亦要留意程式開發公司所在地,了解有關地區有否保障私隱的法例。
專家搜尋後發現來電攔截程式可顯示用戶多項個人資料
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
傳真社報道,「CM Security」、「Truecaller」及「Sync.ME」3款「來電攔截」手機應用程式,涉嫌收集用戶通訊錄並整合成公開資料庫,用家可以搜尋電話號碼擁有人身份。香港資訊科技商會資訊保安召集人范健文認為,問題相當嚴重,他到其中一個程式的網站試用,輸入電話號碼後可以顯示號碼擁有人名稱、使用的電訊服務供應商、所在地區,以及社交網站狀態及相片。范健文表示,除了這類程式外,不少網上服務都會要求用家上載通訊錄,可能會被建成大數據庫,或作其他不明用途,故呼籲用家盡量避免提供聯絡人資料。
程式洩手機號碼 律師稱開發商屬外地管轄區難追究責任
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
傳真社報道,3款「來電攔截」手機應用程式,涉嫌收集用戶通訊錄並整合成公開資料庫,讓用戶輸入電話號碼後,追溯號碼持有人身份。本身在科技公司任職法律顧問的法政匯思成員蔡騏表示,有關程式開發商所在的司法管轄區都在外地,難追究法律責任。蔡騏說,用家若果沒有得到朋友授權,就向程式提供朋友的資料,可能違反《個人資料(私隱)條例》中保障資料的原則。他舉例說,用家的朋友提供電話號碼,目的是供用家作通訊之用,若用家再向第三者提供號碼加入資料庫,就有違當初收集資料的用途。蔡騏表示,若市民想循民事向程式用家索償亦不容易,因為要證明損失,但損失難以量化。
私隱專員關注攔截來電應用程式涉收集及公開用戶通訊錄
2016年11月20日 星期日
3款「來電攔截」手機應用程式,涉嫌收集用戶通訊錄並整合成公開資料庫。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黃繼兒表示非常關注事件,建議市民可主動要求應用程式開發商等刪除其個人資料。私隱專員公署表示,留意到要先在相關應用程式,輸入搜尋對象電話號碼,才能搜尋到對方資料,而3個相關應用程式都不在香港註冊。公署表示,市民下載任何應用程式或提供個人資料時,應先了解程式收集資料目的,如有懷疑應移除可疑應用程式。
截垃圾來電Apps洩密 CY林鄭也中招
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
【晴報專訊】手機Apps疑收集用戶通訊錄,整合成大數據資料庫開放予其他用戶「按號查人」,估計涉30億個電話號碼被公開,部分程式更將號碼與社交帳號連結,遭洩密者包括特首梁振英、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等名人。科技業界直言驚訝,但法律界相信難以追討。 ...
「來電攔截」程式 泄政商名人私隱
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
【星島日報報道】為避免受推銷電話騷擾,不少市民均會在手機安裝「來電攔截」應用程式,但《傳真社》調查揭示,市面上三個相關應用程式涉嫌收集用戶通訊錄,並整合成公開資料庫,讓用戶追溯號碼持有者身分,甚至社交網絡帳戶,估計全球約三十億個電話號碼用戶身分由此途徑被公開,包括行政長官梁振英、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、立法會議員、政商界人士,以至普通市民。 ...
來電攔截程式涉顯示用戶資料 有開發商暫關閉查詢功能
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
傳真社報道,「CM Security」、「Truecaller」及「Sync.ME」3款「來電攔截」手機應用程式,涉嫌收集用戶通訊錄並整合成公開資料庫,用家可以搜尋電話號碼擁有人身份。有開發商決定暫時關閉有關功能。「CM Security」的開發商獵豹移動發聲明表示,由於無法避免有心人士的不當使用,CM Security將暫時關閉查詢聯絡人的功能,僅開放用戶回報和欺詐庫的查詢,並向暫時關閉查詢聯絡人功能後造成不便的客戶致歉。公司又指,來電辨識庫的資料來源為第3方合作伙伴,用戶主動標記回應以及經用戶同意上傳的通訊錄。設計初衷是希望用戶依個人所需主動報告欺詐、商業騷擾電話,避開不必要的來電。
來電App變私隱災難 專家教三招刪網上資料
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
【星島日報報道】攔截滋擾來電App引發全球私隱災難,多款手機應用程式被《傳真社》踢爆,奪取用戶通訊錄資料,製作成「全球電話簿」任人查閱。一旦中招,專家指仍可亡羊補牢,兩款應用程式原來有提供「要求刪除號碼(Opt-Out)」服務,只要上網登記即可取消自己的電話,另一款Whatscall亦於今日宣布暫時關閉該功能。 ...
私隱專員:用戶允許程式令通訊錄資料外洩 或違反原則
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
3款「來電攔截」手機應用程式,涉嫌收集用戶通訊錄並整合成公開資料庫。個人資料私隱專員黃繼兒表示,用戶允許程式使用智能手機內的通訊錄,但不為意令其他人個人資料被上載集結成資料庫,可能違反資料使用保障原則。私隱專員公署又說根據過往經驗,若通訊錄內的人士不願追究,將造成取證困難,難以執法,個人資料用於「私人、家庭或家居事務」可獲私隱條例豁免,但如果用戶同意提供通訊錄作商業用途,豁免便不適用。公署指,私隱條例沒域外法律效力,今次事件的程式開發商及營運商不在香港註冊,已聯絡相關境外個人資料保障執法機關跟進事件。
私隱專員跟進三款來電攔截程式
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
【Now新聞台】私隱專員跟進三款來電攔截手機應用程式,涉嫌不當收集和使用用戶的通訊錄。傳真社報道,三款來電攔截手機應用程式,收集用戶手機通訊錄,整合成資料庫,供人反查電話號碼持有者的身分。私隱專員表示,部分用戶未必知道程式營運商會收集手機通訊錄資料,即使用戶同意營運商收集,但如果營運商整合資料作商業用途,除非獲當事人同意,否則用戶和營運商都可能要負上責任。 ...
本頁新聞內容源自Yahoo! 新聞,再經本網站整理而成。
Copyright (c) 2008 Yahoo!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